8月26日,省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势头。
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速在换挡中实现趋稳。2012年至2021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逐渐回落趋稳在一个合理区间。2012年至2014年,工业增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态势,2015年工业增速开始换挡,由高速增长逐步过渡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9年至2020年,工业增速大幅放缓至1%。2021年,工业增速重新回到7.6%的中高速区间,平稳向上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效益水平整体良好。2021年,我省工业增加值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8.3%。十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中,能源工业年均增长5.4%,非能源工业年均增长9.9%。2021年,太阳能电池产量比2012年增长54.7倍,光缆增长1.9倍,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存量调整增量提质,产业结构趋于优化。2021年,全省能源工业和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4.3%和45.7%,与2012年相比,能源工业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提高2.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我省能源工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整体维持在30%至40%区间。十年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1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6.1%上升至2021年9.6%。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仅由23.0%提高至24.8%,增幅小于高技术制造业1.7个百分点。
一方面,经过技术、设备、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条逐渐向“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2013年至2021年,我省能源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5.4%。2021年,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7.2%,较能源工业年均增速高21.8个百分点。在能源化工行业中,附加值相对较低的焦炭、电石、合成氨等传统煤化工产品生产份额减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加快。另一方面,制造业中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聚集规模优势初步形成。十年间,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14.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和制造业6.5、5.1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一批有实力、有特色、有品牌、有优势的传统骨干企业已经成为“陕西制造”的生力军。
十年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2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1%,高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926.20亿元,是2013年的3.8倍。
三大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关中地区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十年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产值总量提高73.6%。其中,西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38.5亿元,占全省的56.9%,以绝对优势领先成为我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陕北地区持续推进综合能源发展,是我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装备制造基地。其中,榆林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延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亮眼。十年间,陕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4%,产值总量提高1.1倍。陕南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充分融合,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力。十年间,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产值总量提高2倍。其中,汉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最为突出,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聚集,产业规模达全省第二;商洛新材料产业和安康生物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逐步打造成全国优质生态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稿件来源: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陕西日报 记者:苏怡)